[1] 福建中医药研究所. 福建药物志(第2册)[M]. 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2: 215.[2] 蔡文燕,肖华山,范秀珍. 金线莲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3,32(3): 68-72.[3] 段玉云,曾黎琼,程在全. 台湾金线莲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41(2): 198.[4] 郑纯,黄以钟,季莲芳. 金线莲文献考证、原植物及商品调查[J]. 中草药, 1996,27(3): 169-170.[5] 刘贤旺,赖学文,黄慧莲. 江西金线莲资源调查简报[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2): 25-26.[6] 蔡东藄. 名贵的药用植物—金线莲栽培谈[J]. 兴农杂志(台), 1986(196): 83-84. [7] 肖木兴. 台湾金线莲增殖培养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 2007,34(2): 124-126.[8] 冉彩虹. 台湾金线莲组培苗生根培养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36(4):158-160.[9] 周玉美,陈丽,崔永一,等. 台湾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快繁体系的构建[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37(12): 43-47.[10] 游振城. 金线莲组培苗栽培技术[J]. 林业勘察设计, 2012,1: 186-188.[11] 黄德贵,阮孔中. 几种杀菌剂防治金线莲病害试验[J]. 福建热作科技, 1998,23(1):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