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卫忠,郑小贤,张秋良. 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1,22(6): 12—15.[2] 尹峰,张贵,朱玉雯.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08,28: 29—33.[3] 刘璨.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J]. 绿色中国, 2004(4): 38—43.[4] 陈火春. 我国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 2008(1): 5—8.[5] 刘博,周训芳. 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法律保护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3): 24—26.[6] 甄学宁,陈世清,张蕙. 用多套小样圆测定小班蓄积量的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1998,14(1): 31—34.[7] 方精云,王襄平,沈泽昊,唐志尧,贺金生,于丹,江源,王志恒,郑成洋,朱江玲,郭兆迪.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J]. 生物多样性, 2009,17(6): 533—548.[8] 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R]. 广州: 广东省林业局, 2009.[9]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 生态学报, 1996,16(5): 497—508.[10] 方精云.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24(5): 513—517.[1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2] 刘姝媛,刘月秀,叶金盛. 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21(8): 1981—1985.[13] 程苗. 生态公益林林果高效经营示范基地建设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14] 张志华. 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J]. 林业调查规划, 2009,34(3): 72—75.[15] 钟全林,谢利玉,邱水文. 生态公益林类型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9,21(1): 103—106 .[16] 李卫忠. 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17] 严会超.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18] Clark D A, Brown S, Kicklighter D W, Chambers E Q, Thomlinson J R, Ni J. Measuring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forests: concepts and field methods[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1(2): 356—370.[19]王以彭,李结松,刘立元. 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中的应用[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1999,19(4):37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