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孟平.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林业科学, 2010,46(1): 117–122.
[2] 曹小玉,李际平,封尧,胡园杰,张彩彩,房晓娜,邓超. 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及评价[J]. 林业科学, 2015(7): 37–48.
[3] 曹小玉,李际平,委霞. 亚热带典型林分空间结构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特征分析及其关联度[J]. 草业科学, 2019,36(10): 2466–2475.
[4] Hong Q, Karel K, Bela S. Diversity of the understory vascular vegetation in 40 year-old and old-growth forest stands on Vancouver Island, British Columbia[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7,8(6) :773–780.
[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6] 苏里,许科锦. 广西玉林市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广西科学, 2006(4): 316–320.
[7] 曹小玉,李际平. 福寿林场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29(3): 57–61.
[8] 黄冬梅. 杉木纯林与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45(1): 13–16.
[9] 叶礼东.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草灌层植物多样性分析[J]. 福建林业, 2016(3): 27–29,39.
[10] 胡玉燕. 2种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44(12): 174–177.
[11] 成俊卿. 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12] 李萌,陈永康,徐浩成,尤业明,温远光,朱宏光,蔡道雄,黄雪蔓. 不同间伐强度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 响[J]. 生态学报, 2020,40(14): 4985–4993.
[13] 吴溪玭. 南亚热带五种人工林林下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环境解释[D]. 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14] 曾斌. 赣南杉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5] 周爱民. 广东丘陵山地风景林下植物种类调查与筛选研究[D]. 广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6] 丁圣彦,宋永昌. 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3):423–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