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5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52.
[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7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293.
[3] 周新华,厉月桥,王丽云,肖智勇,钟文斌,陈传松,邓煌蔚,黄维荣. 多花黄精根茎芽高效组培增殖和生根体系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16,34(1): 51—56.
[4] 柳威,林懋怡,刘晋杰,赵晓冰,刘忠. 滇黄精研究进展及黄精研究现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23(14): 226—234.
[5] 农艳丰,李健,吴永振. 滇黄精不同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8,24(22): 21—23.
[6] 张智慧,马聪吉,王丽,王家金,刘大会. 滇黄精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29(10): 2525—2527.
[7] 许丽萍,唐红燕,贾平,李倩,张建珠,张梦雪. 滇黄精根茎芽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南方林业科学, 2018,46(1): 33—37.
[8] 裴莉昕,纪宝玉,陈随清,张彩娟,董诚明. 黄精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7,28(8): 1995—1997.
[9] 周新华,曾满生,肖智勇,李峰卿,周志兰,钟秋平. 多花黄精嫩茎与根茎芽离体培养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14,32(4): 68—72.
[10] 王蒂,陈劲枫. 植株组织培养(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166—167.
[11] 周俊辉,周家容,曾浩森,王国彬,祝展平.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00,27(S1): 481—486.
[12] 张振霞,郑玉忠. 番荔枝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9,38(3): 41—42.
[13] 邱璐,陈善娜,杨跃仙,杨燕萍. 云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J]. 蚕业科学, 2000(2): 118—119.
[14] Huang L C, Lee Y L, Huang B L, Kuo C I, Shaw J F. High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and low titratable acidity in browning bamboo tissue culture [J].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 2002,38: 358—365.
[15] 赵伶俐,葛红,范崇辉,印芳,李秋香,周玉杰. 蝴蝶兰组培中pH和温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6,33(6): 1373—1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