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41-54.[2] 李景文,李俊清.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10-28.[3] 朱纯. 乡土植物在岭南园林创新建设中的作用[J]. 广东园林, 2012(6): 29-32.[4]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25(3): 245-257.[5]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 1-139.[6] 赵志模,郭依泉. 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重庆: 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 21-56.[7] 李登武. 陕北黄土高原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0-47.[8] 张光飞,苏文华. 云南昆明西山蕨类植物区系地理[J]. 山地学报, 2004,22(3): 193-198.[9] 叶宝鉴,兰思仁,李河明, 林文俊,陈世品,吴妙丽,陈永滨.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2(1): 41-56.[10] 朱亮,付硕章,柯文山, 吴明煜. 湖北大学校园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4(2): 193-197.[11] 钱萍,肖祖飞,倪国平,余辉攀,季春峰. 江西农业大学校园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江西林业科技, 2010(4): 20-24.[12] 字发,彭黎立,张登萍,张家辉,邓洪平. 西南大学校园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 156-161.[13] 李俊魁,张涛,段大娟,范丽丽,章文姣. 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8): 12174-12176.[14] 丁圣彦,冯贵香,李黎. 河南大学校园植物区系初步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 2002,32(3): 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