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振宇,王印政.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71-261.[2] 温放,张启翔,王越. 广西唇柱苣苔属和小花苣苔属植物的观赏性状评价与筛选[J]. 园艺学报, 2008,35(2): 239-250.[3] 文和群,钟树华,韦毅刚. 广西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J]. 广西植物, 1998,18(3): 209-212.[4] 温放,李湛东.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资源及产业化前景[J]. 广西园艺, 2005,16(4): 56-59.[5] 温放,李湛东,张启翔. 南方喀斯特地区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在北京的引种栽培[J]. 北方园艺, 2006(5): 136-137.[6] 代正福,罗冠勇. 中国热带特有野生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37(1): 13-15.[7] 王莉芳,黄仕训,邓涛,等. 广西唇柱苣苔属植物及其园林应用[J]. 北方园艺, 2009(4): 174-177.[8] 王文采. 中国唇柱苣苔属校订(Ⅰ)[J]. 植物研究, 1985,5(2): 71-97.[9] 李翠,凌征柱,姚绍嫦,等. 苦苣苔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31): 17 387-17 388, 17 390.[10] 汪松,解焱.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1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