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 X W, Ian C H. Lamiaceae [M]// Wu Z G, Raven P H, Hong D Y. Flora of China (Vol. 17).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 50–299.
[2] 吴征镒, 李锡文. 论唇形科的进化与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 1982, 4(2): 97–118.
[3] 吴征镒, 路安民, 汤彦承, 陈之端, 李德铢.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059–1061.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66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2: 260–274.
[5] 张秋燕, 张福平. 粤东地区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11): 2981–2982.
[6] 任再金. 我国野生草本蜜源第一科––对唇形科蜜源植物的评价[J]. 蜜蜂杂志, 1998(2): 25–26.
[7] 田晔林, 李俊清, 王文和, 石爱平, 王红利. 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22(3): 41–43.
[8] 郭烨, 杨丹青, 易海斌, 肖小年. 紫苏籽油研究进展概述[J]. 江西食品工业, 2011(2): 43–45.
[9] 张忠华, 殷建忠.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8): 48–49.
[10] 朱秀敏. 唇形科芳香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J]. 中国园艺文摘, 2011(3): 170–171.
[11] 吴征镒, 李锡文. 论唇形科的进化与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 1982, 4(2): 97–118.
[12] 郑宝江, 邢淑清, 李艳波, 张晶. 唇形科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1(3): 34–35.
[13] 张高. 新疆中天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及植被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4] 徐远杰, 陈亚宁, 李卫红, 付爱红, 马晓东, 桂东伟, 陈亚鹏. 伊犁河谷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环境解释[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0): 1142–1154.
[15] 沈泽昊, 胡会峰, 周宇, 方精云. 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J]. 生物多样性, 2004(1): 99–107.
[16] 黄秀兰, 杨保津, 苏中武. 被子植物的植物化学分类学(八)唇形科的植物化学分类学[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84(3): 129–137.
[17]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 1–139.
[18] 魏宇昆, 王琦, 黄艳波. 唇形科鼠尾草属的物种多样性与分布[J]. 生物多样性, 2015, 23 (1): 3–10.
[19] 刘胜祥. 植物资源学[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92.
[20] 李光燕, 王德群. 《神农本草经》水苏考[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3): 259–260.
[21] 邱晓萍,张懿,陈煜,张咏梅.中国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J/OL].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2. https://doi.org/10.19675/j.cnki.1006–687x.2022.01001.
[22] 邢谷杨. 我国主要热带香料植物科研和生产概述[J]. 热带农业科学, 2000(3): 43–48.
[23] 邓贤兰, 赖弥源, 许斌, 龙婉婉. 江西省唇形科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地理研究[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2(6): 132–136.
[24] 林文群, 刘小芬. 药用香料植物——石香薷[J]. 植物杂志(生命世界), 2002(2): 26.
[25] 李继成, 林则田, 张启堂, 刘兰琦, 杨丽嘉. 内折香茶菜素和内折香茶菜素D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草药, 2001, 32(1): 49–52.
[26] 林文群, 曾碧榕, 陈忠. 小鱼仙草化学成分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广西植物, 2004, 24(1): 50–60.
[27] Chen C D. China’s Biodiversity: Country Studies Report (in Chinese)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ess, 1998.
[28] 吴征镒.论中国植物的分区问题[J]. 云南植物研究, 1979(1): 1–20.
[29] 吉占和, 陈心启. 云南西双版纳兰科植物[J]. 植物分类学报, 1995(3): 281–296.
[30] 彭建国, 朱万泽, 李俊, 周洪泉, 胡世英. 大巴山木本植物区系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2(2): 36–44.
[31] Yu F Y, Wang T J, Groen T A, Skidmore A K, Yang X F, Ma K P, Wu Z 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will degrade the distribution of rhododendrons in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659): 515?528.
[32] 张殷波, 杜昊东, 金效华, 马克平.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科学通报, 2015, 60(2): 179–188,1–16.
[33] 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 [EB/OL].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 xxgk/xxgk01/202305/t20230522_1030745.html, 2023-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