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43(3): 7–12.
[2] 朱兆仪, 冯毓秀, 罗淑荣. 苦木资源的利用及生药学的研究[J]. 中药通报, 1983(6): 8–1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839–3941.
[4]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09.
[5]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766.
[6] 焦伟华, 李晨阳, 高昊, 周光雄, 孙朋悦, 姚新生. 苦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7(9): 1419–1424.
[7] 曾赣林, 魏本柱, 宋瑞萍. 苦木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 江西林业科技, 2005(3): 44–55.
[8]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第一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29–291.
[9] 王盾, 王建兵, 郑丽燕, 陈善仪. 惠州西湖风景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 40(6): 605–611.
[10] 陈存及, 代全林, 谢芳, 詹步清, 曹永慧. 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4): 316–319.
[11] 吴征镒. 中国植被(第三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44–145.
[12] 张荣京, 秦新生, 邢福武. 海南昌江县石灰岩地区轮叶戟群落特征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283–290.
[13] 柴胜丰, 蒋运生, 宁世江, 唐健民, 韦霄, 韦记青. 广西石灰岩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的伴生群落特征[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 36(1): 45–55.
[14] 马磊, 吴林芳, 叶华谷, 曾飞燕, 曹洪麟. 广州增城叶迳背乐昌含笑林群落特征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2, 20(2): 169–176.
[15] 韦毅刚. 广西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J]. 云南植物研究, 2008(3): 295–307.
[16] 胡刚.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栎群落生态学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9–31.
[17] 李远球, 黄林生, 缪绅裕, 戴克元, 曾阳金, 陶文琴. 广东英德石灰岩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8, 47(3): 235–240.
[18]韦霄, 蒋运生, 唐辉, 蒋水元, 李锋, 曹洪麟.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J]. 广西植物,2008, (02):183-190.
[19] 骆文华, 毛世忠, 丁莉, 黄俞淞, 邓涛. 濒危植物广西火桐群落特征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10, 37(4): 6–10.
20] 董安强, 曾庆文, 韦强, 韦联栋, 吴邦林, 兰杰, 刘万成, 欧文斌, 卢燕. 极危植物焕镛木的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 17(2): 105–113.
[21] 李淑婷. 都市残存林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群落类型及物种多样性分析[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4–5.
[22] 李林, 黄忠良, 张海忠, 魏识广, 张文辉. 陕西栓皮栎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J]. 广西植物, 2005(4): 300–304.
[23] 陈勇, 孙冰, 廖绍波, 罗水兴, 刘东蔚, 杜鹏珍, 李芳东. 深圳市主要植被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5): 636–642.
[24] 康永祥, 岳军伟, 张巧明. 黄龙山林区辽东栎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3): 7–10.
[25] 马丽莎. 四川苦木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四川林业科技, 1997(4): 37–41.
[26] 邓贤兰, 肖春玲, 刘玉成.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栲属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04(1): 7–11.
[27] 徐瑞晶, 庄雪影, 莫惠芝, 黄川腾, 郑明轩, 蔡海华. 清远白湾石灰岩山区村落风水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3(4): 513–518.
[28] 汪殿蓓, 暨淑仪, 陈飞鹏, 邢福武, 彭少麟. 深圳南山区天然森林群落多样性及演替现状[J]. 生态学报, 2003(7): 1415–1422.
[29]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7–48.
[30] 胡军飞, 许洺山, 田文斌, 周伟平, 史青茹, 周刘丽, 赵延涛, 朱丹妮, 程浚洋, 宋彦君, 阎恩荣. 浙江普陀山主要林型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5): 768–777.
[31] 刘晓红, 李校, 彭志杰. 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的探讨[J]. 河北林果研究, 2008(2): 166–168.
[32] 彭少麟, 方炜, 任海, 黄忠良, 孔国辉, 余清发, 张德强. 鼎湖山厚壳桂群落演替过程的组成和结构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3): 54–58.
[33] 李林, 魏识广, 练琚愉, 曹洪麟. 亚热带不同纬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J]. 生态学报, 2020, 40(4): 1249–1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