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Z]. 北京. 2001.[2] 朴永吉. 泰山岱庙古树名木的现状与保护[J]. 山东林业科技, 2005(3): 38-41.[3] 胡祥林,朱雅芳,赵雨妹,等. 东阳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33(3): 109-113.[4] 杜群,陈征海,刘安兴,等. 浙江省古树物种多样性现状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31(2): 215-219.[5] 王元胜,甘长青,周肖红. 香山公园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25(2): 53-57.[6] 李振南. 雁荡山名木古树资源及开发利用[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0,7(1): 39-42.[7] 何小弟,孙如竹,李晓储,等. 扬州市城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评价[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24(4): 82-85.[8]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J]. 国土绿化, 2005,(10): 6-8.[9] 徐炜. 福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1): 121-126.[10] 郭光智,冯宝春,张英, 等. 潍坊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1): 99-100.[11] 何小弟,朱惜晨,何静,等. 扬州古树名木资源的评价与保护[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27(2): 108-111.[12] 侯碧青,侯伯鑫,黄哲,等. 长沙市古树名木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 中国城市林业, 2007,5(4): 54-57.[13] 李留振,王燕军,薛金国,等. 许昌市古树名木的现状与保护措施[J]. 中国城市林业, 2007,5(5): 56-58.[14] 宋涛. 北京市古树名木衰败原因与复壮养护措施[J].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2): 57-60.[15] 张延兴,林严华,叶淑英,等. 莱芜市古树名木评价及分级保护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4): 76-79.[16] 刘东明,王发国,陈红锋,等. 香港古树名木的调查及保护问题[J]. 生态环境, 2008,17(4): 1560-1565.[17] 冯育青,陶隽超,陈月琴. 苏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 江苏林业科技, 2009,36(1): 23-28.[18] 赵慈良,欧丹燕,胡军飞,等. 普陀山古树名木资源评价与保护对策[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8(2): 200-204.[19] 魏胜林,茅晓伟,肖湘东,等. 留园古树名木树体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4): 2136-2138.[20] 安徽植被协作组. 安徽植被[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1-321.[21] 吴征镒,周浙昆,孙航,等.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6: 1-566.[22]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87-413.[23]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1210. |